• 开心快报

    宝宝识字时父母最轻易范的几个误区


          曾几何时,背唐诗、教宝宝识字是父母们最普遍的一个早教理念,但随着中西方文化的渗透,中国早期教育的发展,对于过早识汉字,也拥有了许多反对的声音,儿童识字能力的高低,越来越成为父母衡量宝宝聪明的一个准则。究竟该怎么教宝宝学汉字,对于宝宝识字,爸妈爸妈易犯的五个误区又有哪些呢?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学习下吧!

         误区1幼儿不能识字。有的家长认为,孩子早晚都要认字,而且汉字很生、很难,让宝宝识字,要影响孩子的发育。
         相信家长朋友都有这样的共识:古人作诗赋辞的水平比我们现代人强得多!但是真正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家长朋友可能就很少了,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,原因就在于古人普遍有很好的阅读看书习惯,而这种习惯源自于古人很小就能读书,古人之所以很小就能看书就在于古人很早就开始识字,且有一整套高效的识字方法,那就是三百千:《三字经》、《百家姓》和《千字文》,先上经馆摇头晃脑熟背《三字经》、《百家姓》、《千字文》,再上书馆释书讲义,一年下来,宝宝识字量超过2000,读书基本不成问题。而我们现行的小学六年识字量才2540个,也说是说要达到古人一年的识字量我们现在需要六年!
         误区2幼儿可以识字,但是要看图识字。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:买一些宝宝识字卡片,上面画个香蕉,下面“香蕉”两个字,上面画个爷爷,下面“爷爷”爷爷两个字,结果孩子认得很快,但如果我们用手遮住“香蕉”或者“爷爷”图像,下面的汉字孩子却不能认得,这是因为,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象形文字,一个看图识字卡片,对孩子而言实际上是两幅图画,一个色彩鲜艳的香蕉卡片,孩子的注意力都到香蕉那个图画上去了,“香蕉”两个字他反而记不住了,从这个意义上讲,香蕉图画反而成了干扰因素,看图他不一定能识字!
         误区3识字要用拼音。我们的孩子进小学,先学拼音,再随文识字。但是古人识字是不用拼音的,拼音是什么?是我们现代人后来加上去的识字工具!一个孩子学了拼音以后,拿着一个注音读物,你看他能顺利地读,但是,他的80%的注意力绝对在拼音上,而不是在拼音下面的汉字上!
         误区4识字要先易后难。我们大人对汉字有难易的概念,但对于从来没接触过汉字的孩子而言,“汉字无难易,只有简繁”,不同的汉字仅仅是不同的图画而已!
         误区5宝宝识字要“音”、“形”、“义”、“写”同步进行。现在的小学识字要“音”、“形”、“义”、“写”同步进行,结果是识字速度奇慢——小学六年识字量只有2540个;而根据幼儿认知规律,应该实行异步教学,即“先识字后写字”、“先识字后讲义”、“先识字后阅读”。
         之所以要“先识字后写字”是基于孩子身体发育和认知规律的,一方面,学龄前孩子手部肌肉发育还不健全,写字对其有发育一定程度的影响;另一方面,汉字是象形文字,一个汉字对孩子就是图像和符号,孩子正处在记忆这些图像和符号的最佳时期,早期识字符合了幼儿的认知规律;
         之所以要“先识字后讲义”,是因为学校强调通过阅读去理解汉字的意思,比如当孩子的识字量达到1500字左右时,当他(她)读到“爸爸妈妈上班去,我上幼儿园”这一句时,自然明白里面每个汉字的意思——因为汉语是孩子的母语!
         我们的语文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,然而写文章对很多大学生而言依然是个难题,究其原因,识字太晚(七岁左右开始),周期太长(小学六年识字量2540个),导致孩子迟迟不能进入阅读,最终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很重要的原因!
        “汉字能使我们产生联想,联想是一切发明之母”,语言学家安子介先生表示,汉字的演变合乎逻辑、富于联想,启发思考、易懂易记。它不仅可以引发宝宝开动脑筋,活跃思维,更能让他们因为通过推理读懂字音,通过联想猜出字义,这也应该是中国汉字数千年来留个世人的最大魅力所在了。如何才能让宝宝学会识字,喜欢识字,快速阅读,如何帮助他们组词造句作文,这都和幼儿学汉字的科学性、合理性密切相关。
     
    2010-2014 喜阅信息科技(上海)有限公司 沪ICP备 12035234 联系电话:400-666-8888 (周一-周日 9:00-21:00) 客服QQ:(周一-周日 9:00-21:00)